9月5日上午,第六届“江苏慈善奖”表彰大会上,恒力集团再度被授予“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单位。至此,恒力集团已连续四届获此殊荣。
而在9月16日举办的“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陈建华获得了“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奖项,是对陈建华实业报国的权威肯定。
大会上,陈建华表示:“世间大事莫过于国计民生,我们这一代企业家,都是沐浴改革春风成长起来的,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这是企业的本分。”
作为江苏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创业28年来,恒力集团始终大力弘扬“张謇式”企业家精神,不忘初心听党话,牢记使命跟党走,秉持“振兴民族经济、实业报效国家、真诚回报社会”理念,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而人们初识陈建华,大都会被他的创业成绩所吸引:“90年代不到20岁超过200万存款”、“世界化纤大王”、公司连续入选世界500强……
舆论多聚焦于他的“身价”,殊不知28年来,陈建华带领一代又一代恒力人,创下了多个第一和唯一:
打造出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纺织企业,全球加工流程最长、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且配套最齐全的炼化一体化工程,全球最大规模的45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全球石油化工行业首次创新海水利用新模式攻克PTA残渣回收处理的世界难题,全球唯一打通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
在光鲜亮丽的财富背后,我们从恒力这些“第一”和“唯一”,看到了恒力人的中国实业报国梦,看到了中国企业的未来,看到的是中国产业的发展,也看到的是数亿中国人追梦的缩影。
疫情之下,凛冬降临,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为什么是陈建华能逆势?恒力凭什么能?
为了解开谜底,我们梳理了陈建华是如何带领恒力连续五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光彩?
战略优先一路领跑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衰与亡。”
其实,陈建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企业的战略管理首先是战略方向的管理,方向对了,各种战略措施、手段就能发挥出最大效能,实现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方向一旦错误或者偏离,企业的各种战略措施、手段就会失去应有的效能,最终背离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而纵观恒力集团短短28年的发展历程,恒力的核心管理层始终在战略方向定位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放在国内市场,瞄准国内市场循环中的堵点、断点、痛点,抓住国内需求升级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的历史机遇,下大力气率先取得技术和生产上的突破,从而占据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凭借后发优势抢占市场竞争先机,实现了纺织到化纤,再从化纤到化工的三次战略转型,打通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即从原料生产直到产品市场终端销售的国内大循环,使企业的竞争力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
只有梯子搭对了,努力爬才有意义。就像巴金说的那样,“从容思考,从速实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的确,对于掌舵人陈建华来说,每次经济危机来的时候,他总能在“危”中找准机会。回看1998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正是因为恒力提前锚定方向,才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纺织业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三角债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困难,苏州地区大批纺织企业因此而倒闭,整个供应链受到冲击。从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等地进口的纺织布机价格快速下跌,价格甚至降到原来的一半,而且纺织企业能够得到延期付款的优惠条件。
与大部分企业不同,恒力在金融海啸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困难和挑战,也看到了危中有机,看到了国内市场需求蕴藏的巨大潜力。在纺织机器设备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恒力抓住机会大批购进织布机并新建了两家分厂,织布机从原有88台迅速扩张到3198台,仅用6个月就全部收回成本,完成了恒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惊人的逆袭。
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批纺织企业倒闭的情况下,恒力化纤2008年年产20万吨高端工业丝项目奠基,2010年建成投产,占全国产量的55.6%。面对国内市场产品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恒力看到了新的蓝海——抢占国内高端纺纱市场,开辟差异化竞争赛道。这使得恒力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完成了第二次战略转型,实现了新的跨越。
对此,陈建华感慨地说,“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人总要穿衣的”。
中国纺织服装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足以支撑优秀企业的生存发展,国内市场哪有空间,恒力就进入哪里,产业链越是高端、越是门槛高、越是依赖国外供应的环节,恒力就越是要下大气力攻克、打通、占领。
当然,恒力的管理团队没有只盯着国内市场,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也是他们一直的梦想。
因为陈建华想要解决中国被“卡脖子”的问题。
世纪之交时,恒力刚刚成立不久,那时全球每年2400万吨的市场,中国只贡献了540万吨,且全部为市场中低端产品,全球最好的纺丝全部来自意大利、日本、韩国、德国和中国台湾,高端纺丝完全依赖进口。
面对这种情况,陈建华心中自有一杆秤。他早就规划好了如何打破外国的重重包围。
敢闯敢试的陈建华,同年从德国公司引进两套聚酯生产设备,配套120台DTY高速加弹机,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熔体直纺生产线。
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陈建华的操作,赶超国外被认为是痴人说梦。但仅仅三年后,陈建华靠着设备新、规模大、成本低,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至此,中国进入了纺织中游产业链。
2016年,恒力石化上市,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从当初市值不到400亿,成长为超1600亿市值的巨型航母。
2019年5月,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不仅在中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率先实现全面投产运营,从全球范围看,像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这种规模的项目,建设周期八至十年都很正常,而恒力集团仅用19个月建成,3个月全流程开车投产,半个月全面达产,创造了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工程建设速度最快、项目全流程开车投产速度最快、全面达产速度最快的“恒力速度”,成为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的新标杆。
之后,恒力像开了外挂一样,一路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级企业。
公司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979.70亿元,同比增长29.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31亿元,同比增长15.37%,公司营收与盈利规模均创新高,凸显了公司在上游原料宽幅波动环境下的持续稳定盈利能力。
9月6日,中国企联发布2022中国企业500强系列榜单,恒力集团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五;9月7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恒力集团稳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三。2022年8月,也是恒力第5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榜单。
对此,陈建华无不感概道:“一直以来,恒力集团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在全球范围内数一数二;发展的每一个产业,都要做成行业标杆,保证至少10年不落后。新时代,企业只有以创新为引领,不断升级产能,创新产品,持续抢占行业制高点,才能提升国家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与国际话语权。”
恒力为此紧紧依靠内需、满足内需、促进内需,从而得以根植于厚实的土壤茁壮成长壮大,并不断开拓进取,在国际市场握得头筹。
简而言之,恒力生产一切与“柔软”相关的东西。布料、纺织品、汽车内饰、光学膜、包装材料,并且它还生产这些产品的上游产品,诸如聚酯等等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化工原料。来到盛泽之前,甚至有人对我说:“世界上很少有哪几个品牌敢说和恒力没有产生关联。
“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国际知名品牌”是恒力的矢志追求。展望未来,恒力将在已经规划布局苏州、大连、宿迁、南通、营口、泸州、榆林、惠州、贵阳九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深耕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和油化煤化协同发展,尤其是加大延伸产业链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探索布局,引领中国炼化一体化走向新高度、新时代,以民族工业的有为助力民族复兴的跨越。
为什么要办企业?陈建华这样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办企业要保持家国情怀初心,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要顶得上、靠得住,做好表率。多年来,如何打造全球行业标杆,为党和国家分忧;如何推进民族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和人民赢得荣誉,是恒力的使命担当与奋斗方向。”
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古语云,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事物的关键,才能控制全局。而恒力“执一应万”的方式就是紧跟党的步伐。
当记者问及陈建华“恒力快速发展并领先于行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有哪些?”时,陈建华说,“这离不开国家大发展提供的时代契机。恒力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起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一步步成长起来,期间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亲切关怀。”
的确,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对企业发展带来众多机遇,恒力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迎国家鼓励性政策的“绿灯”,实现了稳定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恒力集团党委以打造“丝路先锋”党建品牌矩阵为抓手,企业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让党支部在项目建设中“唱主角”,助力全国各地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
陈建华清楚,“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强了就是战斗力。”
2021年,恒力集团启动建设年产80万吨功能性聚酯薄膜、功能性塑料项目,年产45万吨PBS类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年产150万吨绿色多功能纺织新材料项目,年产30万吨己二酸化工新材料配套项目和30亿平锂电膈膜项目。今年年初,恒力集团又启动投资建设两大重磅项目,即年产160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和年产260万吨高性能聚酯工程项目。
而这些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冲锋在项目生产建设的第一线的是,恒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两千多名党员员工。他们统筹推进各项生产建设工作,以身作则、敢于当先,让党旗在项目一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除此之外,恒力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把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通过搭建研发平台,组建创新人才团队,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登延伸,形成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并形成了敢为人先、创新求实的企业文化与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为恒力崛起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通过研究世界《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 500 强企业数据,在因中国入围 500 强企业数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而惊喜的同时,对比了恒力集团的资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恒力近几年不但排位上升速度快,而且主要运营指标非常打眼,觉得对这样的民营企业新秀应当予以高度关注。”
李寿生得出这样的观点,是做了比较研究的。从 2010 年开始,我国石油和化工销售收入已是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单说化学品销售收入,我们已经超过美国,位居第一。可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石化大国。但在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进程中,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培养,却是我们一个较为突出的短板。
就国家来说,我们要从大国向强国跨越;就行业来说,我们也需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用现代眼光看,国家和国家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所以,培养一流化工企业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必须积极担当。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恒力。恒力 2017 年开始进入世界 500 强,5年来每年都有大幅排名跃升,今年跃到了75 位,较五年前的268位,提升了193位,进步确实很快。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加强了我国石油和化工销售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每个时代的风口,总会有人趁势而上。只有具备正确的发展观,企业才能不惧任何的挑战。企业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过去的不代表将来,把握变化才能持续“第一”。